◆◇電影推薦◆◇
-幸福路上的台灣國族認同-
最近上映的台片「幸福路上」,帶我們進入過往的集體回憶中,藉由與這塊土地的連結與歷史經歷,展現出「台灣人」這個想像的共同體,如何演化到如今的面貌。
這幾年影視界又流行起懷舊題材,像是歐美的「怪奇物語」;還有韓國的「請回答」系列,這類作品會受歡迎除了劇本有趣外,另外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當中的時代感。影片往往聚焦8、90年代重大議題、社會事件與當代生活方式。不但讓青年世代更加了解歷史及過去面臨的社會問題,也讓不同世代的觀眾相互連結,進而加深土地及國族認同。
回到台灣團隊所製作的「幸福路上」,深入剖析後,我們看到隱藏在主角背後,所面臨的種種壓力和對立的結構性問題:
劇中主角最本質並且貫穿全劇的問題——「我是誰?」
原本主角是個熱愛故鄉與對自己的出身(台語人、台灣人)毫無懷疑的孩子,那時的她總是笑口常開,然而她卻逐漸失去了這樣的連結與認同。因為中華民國過去強力推行「單一民族觀」,不但教育上獨尊華語並將所有母語降格為方言;同時以偏離史實的神話、剝奪台灣主體意識的課程內容汙名化台灣相關符碼,以突顯其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優越性。
主角在成長過程中,漸漸地沒辦法再以台語對話,也不知道自己要甚麼、不知道自己的家鄉有甚麼美好之處,只想逃離又窮又髒的幸福路、逃離台灣,夢想到光鮮亮麗的美國生活。這些都是台灣在被迫害下所獨有的歷史脈絡,更是專屬於台灣人慘痛的共同歷史記憶。這樣的記憶形塑了我們與其他國家的異質性,也使得台灣人陷入認同錯亂、無法形成清楚的「國族」。
所幸電影最後,主角回到台灣,與她混血的朋友和她朋友的孩子,重新踏上「台灣人」之路。
雖然「幸福路上」的團隊不打算直接探討台灣島上的殖民體制,但電影提供了另外一種對國族的想像,台灣國族認同並不是狹隘的血緣認定、種族主義,而是當你愛著台灣這塊土地,願意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,並認同以一個台灣人的身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,如此,你就是一個台灣人、就是台灣國族的一份子。